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推动农业微生物技术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中的创新应用,8月7日,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举办了基层农技骨干专项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由生态学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产业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杨峰山教授为主讲专家。来自牡丹江地区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市、林口县等市县的近8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了此次技术培训,参训人员普遍具有5年以上基层农技服务经验,覆盖了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技术服务领域。

本次培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牡丹江地区寒地农业特点,针对性地设置了微生物技术在黑土保育、作物提质增效等方面的专题内容。培训期间还特别安排了专家与学员"一对一"技术答疑环节,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本次培训创新性采用"实验室研发-中试转化-田间应用"三级联动观摩模式:
实验室环节:展示农业微生物功能菌株筛选、功能验证等核心技术研发流程,从筛选途径、分离方法、功能分析、生物互作等方面进行降解,使基础农技骨干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人生和了解,同时也围绕基层农业耕作模式下可能面临的功能稳定性,农作物调控持效性以及土壤地力提升效果进行讨论。

中试车间:演示微生物制剂规模化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标准,在中试车间展示一个250mL摇瓶菌种,通过中试发酵罐30L-80L-300L三级培养体系,经过3-5天工程扩培体系,快速增殖300倍,满足农业基层耕作模式下的微生物产品需求。也共同讨论在现有基层农业体系配套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微生物菌剂产品货架期、阴凉环境储存、适时应用提高微生物菌剂产品效能进行交流。

农田应用:实地考察微生物技术在黑土地保育与作物提质中的实际效果,在呼兰校区生态农业实验基地,详细介绍了在化学肥料减施50%条件下,通过功能微生物筛选和施用,玉米底层叶片黄化增绿显著提升,降解了我们通过适时监测,明确功能微生物可以固氮增肥、分解促肥、共生调控等方面增强玉米、大豆等生长发育特性。使基层农技骨干对微生物可能作用方式,增强农作物对环境生态适应性有了更深入了解。

本次培训活动通过全产业链技术全景展示,使参训人员系统掌握了微生物农业技术的创新转化路径,为后续开展社会化服务、落实黑土地保护国家战略储备了前沿技术方案。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核心枢纽作用,显著加速了微生物科技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进程。同时与基层农技人员就区域耕作区化肥减施替代方案、功能微生物筛选鉴定技术及田间应用模式达成深度共识。未来,工程中心将重点推进牡丹江地区农业微生态调控技术体系的构建、示范与推广工作,全面深化社会化服务合作机制。(生命科学学院供稿)